2月北京信用大事一览

 

来自:市经信局

 

2023年2月份,北京社会信用领域发生了哪些大事?北京市经信局进行了梳理和盘点。

 

本期导读:

1、北京:朝阳首次对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

2、北京:北京市安全评价机构信用风险分级评估现场复核工作持续深入推进

3、北京:海关为信用修复“开绿灯” 12家失信企业提前“摘帽”

4、北京:企业整体信用水平提升 失信企业数量同比减六成

5、东城区:推进“信用+双随机”联合监管 双管齐下助力企业减负前行

6、北京:2022年北京市海淀区“诚信典型”结果出炉

 

1、北京:朝阳首次对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

随着物业行业快速发展,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及信用情况成为百姓关注的话题。2月23日下午,朝阳区召开2022年度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工作总结大会,对朝阳区2022年度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并对信用为A、B级的企业进行授牌。这是朝阳区房管局首次对辖区物业服务企业进行综合信用评价,并从服务质量、行业自律、经营管理、公共信用四个维度对物业服务企业进行测评。

信用评价,标准先行。评价启动之前,朝阳区房管局广泛搜集全国相关文件、案例,会同各委办局、街乡、区物协、行业专家、第三方评审机构反复讨论,结合物业管理要求,就评分标准等关键部分精细打磨,确保评价标准既覆盖全面,又客观公正。最终,区房管局制定了《北京市朝阳区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朝阳区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与评分标准》,作为评价工作的行动指南。

评价阶段正值疫情零星散发时期,区物协组织专家、工作人员高效工作、克服困难,历时仅一个月就顺利完成了264个物业项目服务评估工作。最终,71家参评企业通过专业第三方的综合评价,共评选出40家A级企业,18家B级企业。

下一步,朝阳区房管局将强化信用评价结果的运用,促进物业服务企业守法经营和诚信自律。同时,也将继续鼓励全区物业服务企业学习先进、转变理念、诚信经营,号召更多的物业服务企业能够参与信用评价,更好地展现朝阳物业良好面貌,为行业良性发展提质增效创造万千活力。

(来源:北京青年报)

 

2、北京:北京市安全评价机构信用风险分级评估现场复核工作持续深入推进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全评价工作批示精神,落实 “6+4”一体化综合监管要求,创新机构日常监管新手段,本市组织开展的安全评价机构信用风险分级评估现场复核工作持续深入推进。截至目前,已完成22家机构的现场复核,实施检查3000余项,发现问题200余条,提出意见建议300余项。

在现场复核工作中,被评估机构纷纷表示,现场复核是对机构的全面体检,要以此为契机,增强信用意识、打造信用品牌,提高诚信形象,提升安全评价工作质量,为本市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更好服务。

下一步,市应急局将联合中国安全生产协会持续深入推进分级评估工作,积极运用评估结果,应用大数据分析,为本市31家安全评价机构开具信用风险“健康体检报告”,形成本年度安全评价机构信用风险分级报告,指导帮扶机构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梳理共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安全评价机构监管“首都经验”,创建多维度、多层次、标准化、系统化、数字化安全评价机构监管的“北京模式”,为推进本市安全评价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北京市应急管理局)

 

3、北京:海关为信用修复“开绿灯” 12家失信企业提前“摘帽”

日前,北京海关优化信用修复流程,在认定失信企业前履行告知程序,实行“一降级一告知”,做好信用修复温馨提示。自2021年11月以来,北京地区失信企业数量由51家降至20家,同比减少60.8%,企业整体信用水平稳步提升。

海关企业信用修复制度让企业重获信心。北京某电子化学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相关负责人张先生说:“我们是一家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年多的失信经历,让公司发展几乎陷入停滞,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诚信守法的重要性。”

如何修复企业信用?北京海关经过筛查判别,认定公司符合信用修复条件,主动上门宣讲信用修复制度,经过信用修复,公司通关效率提高了50%以上,出口退税周期缩短了120天,仅一个月内出口销售额就增长了120%,企业得以重新进入发展“快车道”。

信用修复有“提前申请修复”和“期满主动修复”两种模式。为了帮助失信企业规范经营、尽早恢复信用,北京海关详细梳理企业名单,“接受申请”与“主动引导”双管齐下,将重点放在主动引导上。通过设立修复专员,实施滚动式筛查,建立“红绿灯”修复提示机制,北京地区符合修复条件的企业得到了一家不落的信用修复。

一年多来,北京海关共完成企业信用修复31家,其中12家提前“摘帽”。这其中不乏国家支柱产业领域的大企业,更多的是中小微企业,修复制度在支持外贸稳定、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来源:北京日报)

 

4、北京:企业整体信用水平提升 失信企业数量同比减六成

秉持“重点在威慑、关键在规范”的原则,海关系统充分发挥修复制度作用,自2021年11月以来,北京地区失信企业数量由51家降至目前的20家,同比减少60.8%,企业整体信用水平稳步提升。

  信用管理和修复对维护社会公平,着力构建积极向上的良性信用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北京海关在对失信主体实施惩戒措施的同时,充分发挥修复制度“治病救人”作用,帮助企业规范经营、摆脱困境。一年多来,北京海关共完成企业信用修复31家,其中12家提前“摘帽”。这其中不乏承担国家支柱产业的大企业,更多的是中小微企业,修复制度对支持外贸稳定、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据了解,信用修复有“提前申请修复”和“期满主动修复”两种模式。为了帮助失信企业规范经营、尽早恢复信用,北京海关详细梳理企业名单,“接受申请”与“主动引导”双管齐下,将重点放在主动引导上。北京海关优化信用修复流程,在认定失信企业前履行告知程序,实行“一降级一告知”,做好信用修复提示,既把握法度又送去温度。北京海关企业管理处处长贾东介绍,北京海关通过建立直属海关-隶属海关两级联动机制,推动数据传输电子化,加快审批速度。通过设立修复专员,实施滚动式筛查,建立“红绿灯”修复提示机制,保证北京地区符合修复条件的企业都能高效得到信用修复。

(来源:北京青年报)

 

5、东城区:推进“信用+双随机”联合监管 双管齐下助力企业减负前行

2022年,东城区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相关工作精神,持续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上下功夫,通过打好“三张牌”,积极创新“信用+双随机”联合监管模式,进一步降低涉企检查频次,为市场主体减负,助力东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优化部门联合抽查工作机制,打好“联合牌”。积极发挥区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由区市场监管局牵头,组织协调区29个涉企监管部门做好部门联合抽查与本部门抽查、专项检查、重点检查等监督检查的统筹工作,最大程度实现“应联尽联、能联必联”,减少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同时,利用市级部门联合抽查工作平台提供的任务整合功能,对拟发起的抽查任务涉及的检查对象进行比对查重,实现抽查任务“应合必合”,避免对同一个检查对象开展不必要的多次检查。

二是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制度,打好“信用牌”。制定《关于做好2022年东城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的通知》《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以北京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联席办建立的通用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为基础,探索推动“1+N”信用监管,即通用型分级分类结果在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食品、餐饮、药品等与人民生命安全相关的专业领域监管、信用风险综合研判等监管领域的有效运用,为开展以信用为基础的差异化监管夯实制度基础。

三是实施科学精准部门联合监管,打好“增效牌”。近两年,区市场监管局积极探索开展以信用为基础的部门联合抽查,协调组织区相关部门重点针对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受到行政处罚等有失信记录的市场主体开展部门联合抽查。2023年,依托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搭建的信用风险分类分级模型,东城区进一步完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联合抽查”监管模式,利用信用风险分类评分结果对不同信用风险级别的企业开展差异化监管,提高监管科学性和精准性。2023年2月以来,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区税务局针对长期列异企业开展部门联合抽查,共抽查企业141户,由于有针对性地将高风险企业抽查比例提高至95%,检查中发现132户企业涉嫌长期未经营违法行为,且均为高风险企业,高风险企业问题发现率高达98.51%,目前均已立案处理。截至目前,区市场监管、卫健、文旅、社保等多个部门在房地产经纪、宾馆酒店、文化娱乐、人力资源市场等领域发起了差异化部门联合抽查,加大对高风险企业的抽查频次和比例,共发现违法行为并列入经营异常名录2086户,有效提高了执法精度和联合执法效能。

(来源:东城区人民政府)

 

6、北京:2022年北京市海淀区“诚信典型”结果出炉

为提升海淀区诚信建设水平,推动海淀成为全国一流的文明典范城区、争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海淀开展“诚信典型”选树活动。

根据《2022年海淀区“诚润文明 信美海淀”主题宣传活动方案》工作部署,海淀区推选出诚信行业组织7个、诚信单位65个、诚信示范街区1个、诚信经营示范店17个、诚信标兵(群体)22个。

(来源:搜狐)

 

信用动态
创建时间:2023-03-02 10:45
首页    信用资讯    2月北京信用大事一览